談過蘇軾的詩詞,這集再談蘇軾的吃。
( 老饕),這個詞也是追逐飲食、又不失風雅的人的代稱。
請按此:知名作家蘇軾。
請按此:作者介紹蘇軾。
請按此:
蘇軾,又號蘇東坡,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。他不僅在詩文、書法、繪畫上造詣很深,而且對醫學、考古、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。並對膳食、烹飪亦頗有研究,可謂知味善嘗,既會吃,又會做,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家和美食家。其中尤以名餚「東坡肉」的傳說最為廣泛。並以其不凡的來歷,響譽古今。
他還以「饕餮」自居,作《老饕賦》,賦中公開宣稱「蓋聚物之夭美,以養吾之老饕」。東坡肉,江、浙菜名,川渝菜系稱燒白,用五花肉燉制而成。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五花肉,一半為肥肉,一半為瘦肉,入口肥而不膩,帶有酒香,十分美味。
蘇東坡被貶官,到任黃州,月初領了薪俸就把它分成三十串,掛在屋上橫樑,一天挪下一串,來做生活費,用剩的就擺在地上的鐵罐裡,月底或朋友來時,把它倒出來買酒、買肉,吃、喝。黃州的豬肉便宜,當地又有竹子(竹筍和筍乾),蘇軾就把兩者合在一起,燒成一道後人稱為「東坡肉」的名菜,並且寫出了名言:「可使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;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俗士不可醫;傍人笑此言,似高還似痴。若對此君仍大爵,世間那有揚州鶴?」
北宋元豐二年十二月(公元1080年初),蘇軾因「烏台詩案」受挫,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。。由於貶職,每月薪俸不多,生活不寬裕。後經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黃州城東舊時營防廢地數十畝,讓他在那裡親自帶人開墾耕種。於次年的冬雪天,蘇軾即喬居黃州坡東坡躬耕,在荒地樹林裡築起了一間草房,並在房壁上繪上雪景,名日「東坡雪堂」,因而自號「東坡居士」。
在這裡除常與人賦詩下棋外,閒暇時便研究起烹飪技術,還親自烹製各式菜餚。經常與友人一起吟詩唱酬,煮肉喝酒,藉以發洩政治上失意苦悶,他自己開荒種地,便把此地號稱“東坡居士”。這就是“蘇東坡”的由來。在黃州期間,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《食豬肉詩》中。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,只是在當地有影響,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。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,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“東坡肉”。盛而不衰的「東坡肉」,流傳至今,已有近千年歷史。
另有一說,相傳北宋元佑年間(約公元1090年),蘇東坡出任杭州史,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,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。元祐五年五、六月間,浙西一帶大雨不止,太湖氾濫,莊稼大片被淹。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,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。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,築堤建橋,使西湖舊貌變新顏。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,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。發動民眾疏浚西湖。
大功告成,為犒勞民工,吩咐家人將百姓饋贈的豬肉,按照他總結的經驗「慢著火少著水,火候足時他自美」,烹製成佳肴,與酒一起分送給民工,家人誤將酒肉一起燒,結果肉味特別香醇可口。人們傳頌東坡的為人,又將此獨特風味的塊肉命以東坡肉。經歷代廚師的不斷總結開展,而被公推為杭州第一名菜。
那麼,黃州「東坡肉」又是怎樣創製出來呢?因黃州物產豐富,糧多豬多,肉價便宜,又因蘇軾向喜食豬肉,有一次家來客,他即烹製豬肉饗客,把豬肉下鍋,著水放調料後,以微火中慢慢煨著,便與客人下起棋來,兩人對奕,興致甚濃,直至局終,蘇軾才恍然想起鍋中之肉。
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,急忙進廚房,頓覺香氣撲鼻,揭鍋一看,只見豬肉色澤紅潤,汁濃味醇。品其便醇香可口,糯而不賦,並博得客人們高度評價,蘇軾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啟發。真是(美麗的錯誤!)
爾後如法複製,同樣味美,自這以後,他便常做此菜,有額待客,無額自食。並還將烹製這道菜的經驗進行總結,寫了一首《豬肉頌》:「洗淨鐺,少著水,柴頭罨煙餡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時他自美。黃州好豬肉,價賤如泥土。貴者不肯食,貧者不解煮。早晨起來打兩碗,飽得自家君莫管。」
蘇軾的煮食豬肉,確屬烹製得法,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:「慢著火,少著水」。故而烹製出的東坡肉,味極鮮美。因為,「慢著火,少著水」能使湯質稠濃,味道自然醇厚強烈。而在當時,又由於蘇軾的名望,特別在知識分子中間,曾被「傳為美談」。菜因人傳,加上黃州人民懷念和敬仰這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,並將他所創的這種香美軟爛的佳餚——紅燒肉,命名為「東坡肉」。後世廚師還在東坡肉中增添了兩種原料:冬(東)筍、菠(坡)菜,使其更加寓意深長。
( 老饕),這個詞也是追逐飲食、又不失風雅的人的代稱。
請按此:知名作家蘇軾。
請按此:作者介紹蘇軾。
請按此:
蘇軾,又號蘇東坡,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。他不僅在詩文、書法、繪畫上造詣很深,而且對醫學、考古、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。並對膳食、烹飪亦頗有研究,可謂知味善嘗,既會吃,又會做,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家和美食家。其中尤以名餚「東坡肉」的傳說最為廣泛。並以其不凡的來歷,響譽古今。
他還以「饕餮」自居,作《老饕賦》,賦中公開宣稱「蓋聚物之夭美,以養吾之老饕」。東坡肉,江、浙菜名,川渝菜系稱燒白,用五花肉燉制而成。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五花肉,一半為肥肉,一半為瘦肉,入口肥而不膩,帶有酒香,十分美味。
蘇東坡被貶官,到任黃州,月初領了薪俸就把它分成三十串,掛在屋上橫樑,一天挪下一串,來做生活費,用剩的就擺在地上的鐵罐裡,月底或朋友來時,把它倒出來買酒、買肉,吃、喝。黃州的豬肉便宜,當地又有竹子(竹筍和筍乾),蘇軾就把兩者合在一起,燒成一道後人稱為「東坡肉」的名菜,並且寫出了名言:「可使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;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俗士不可醫;傍人笑此言,似高還似痴。若對此君仍大爵,世間那有揚州鶴?」
夏天漫步在竹林中, 可是很清涼的。 |
竹林的枝幹真是筆直啊。 |
去年五月拍, 夏天總是吸引人來逛竹林。 |
觸目所及, 一片綠油油,直上青天。 |
竹林中互拍。 |
竹林道,鋪上巨石, 走起來輕鬆又清涼。 |
北宋元豐二年十二月(公元1080年初),蘇軾因「烏台詩案」受挫,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。。由於貶職,每月薪俸不多,生活不寬裕。後經老友馬正卿為他請得黃州城東舊時營防廢地數十畝,讓他在那裡親自帶人開墾耕種。於次年的冬雪天,蘇軾即喬居黃州坡東坡躬耕,在荒地樹林裡築起了一間草房,並在房壁上繪上雪景,名日「東坡雪堂」,因而自號「東坡居士」。
在這裡除常與人賦詩下棋外,閒暇時便研究起烹飪技術,還親自烹製各式菜餚。經常與友人一起吟詩唱酬,煮肉喝酒,藉以發洩政治上失意苦悶,他自己開荒種地,便把此地號稱“東坡居士”。這就是“蘇東坡”的由來。在黃州期間,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《食豬肉詩》中。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,只是在當地有影響,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。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,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“東坡肉”。盛而不衰的「東坡肉」,流傳至今,已有近千年歷史。
另有一說,相傳北宋元佑年間(約公元1090年),蘇東坡出任杭州史,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,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。元祐五年五、六月間,浙西一帶大雨不止,太湖氾濫,莊稼大片被淹。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,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。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,築堤建橋,使西湖舊貌變新顏。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,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。發動民眾疏浚西湖。
大功告成,為犒勞民工,吩咐家人將百姓饋贈的豬肉,按照他總結的經驗「慢著火少著水,火候足時他自美」,烹製成佳肴,與酒一起分送給民工,家人誤將酒肉一起燒,結果肉味特別香醇可口。人們傳頌東坡的為人,又將此獨特風味的塊肉命以東坡肉。經歷代廚師的不斷總結開展,而被公推為杭州第一名菜。
那麼,黃州「東坡肉」又是怎樣創製出來呢?因黃州物產豐富,糧多豬多,肉價便宜,又因蘇軾向喜食豬肉,有一次家來客,他即烹製豬肉饗客,把豬肉下鍋,著水放調料後,以微火中慢慢煨著,便與客人下起棋來,兩人對奕,興致甚濃,直至局終,蘇軾才恍然想起鍋中之肉。
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,急忙進廚房,頓覺香氣撲鼻,揭鍋一看,只見豬肉色澤紅潤,汁濃味醇。品其便醇香可口,糯而不賦,並博得客人們高度評價,蘇軾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啟發。真是(美麗的錯誤!)
爾後如法複製,同樣味美,自這以後,他便常做此菜,有額待客,無額自食。並還將烹製這道菜的經驗進行總結,寫了一首《豬肉頌》:「洗淨鐺,少著水,柴頭罨煙餡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時他自美。黃州好豬肉,價賤如泥土。貴者不肯食,貧者不解煮。早晨起來打兩碗,飽得自家君莫管。」
蘇軾的煮食豬肉,確屬烹製得法,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:「慢著火,少著水」。故而烹製出的東坡肉,味極鮮美。因為,「慢著火,少著水」能使湯質稠濃,味道自然醇厚強烈。而在當時,又由於蘇軾的名望,特別在知識分子中間,曾被「傳為美談」。菜因人傳,加上黃州人民懷念和敬仰這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,並將他所創的這種香美軟爛的佳餚——紅燒肉,命名為「東坡肉」。後世廚師還在東坡肉中增添了兩種原料:冬(東)筍、菠(坡)菜,使其更加寓意深長。
東坡肉類似於此中華料理。 |
蘇東坡的食豬肉雜言古詩。 |
從此可看出東坡肉已盛行一千多年了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