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

人生到處知何似?

        我旅居日本兩個多月的感觸,就以蘇軾這首七言律詩來做個結尾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子由澠池懷舊      宋    蘇東坡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生到處知何似?應似飛鴻踏雪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泥上偶然留指爪,鴻飛那復計東西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老僧已死成新塔,壞壁無由見舊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往日崎嶇君知否?路長人困蹇驢嘶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請按此:台語吟唱蘇軾詩
          請按此:《百家讲坛》苏轼01_少年成名1
          請按此:百家讲坛20121025 -- 自古英才出少年 2。
         

人生所到之處像什麼呢?應該像是飛鴻踏在雪地上。
 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跡,鴻雁飛走了,那裡還計較腳印留在何處呢?
老和尚已經過世了,變成一座新建的葬骨塔,牆壁毀壞,再也看不見舊日壁上的題詩。
你還記得當年坎坷艱辛的旅途嗎?路途遙遠、人已疲累,所乘的跛腳驢啼聲悲鳴。
    
      本詩以懷舊為題材,抒寫人生無常的慨歎,並以昔日的坎坷艱難與弟共勉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背景:宋仁宗嘉祐元年(西元1056年)蘇洵帶領二子蘇軾蘇轍至京城應考,途中路過澠池縣寄宿奉閒和尚居室,寺中的奉閑和尚款待蘇軾兄弟,蘇軾並在寺院壁上題詩留念。

宋仁宗嘉祐二年(西元1057年)蘇軾以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與弟蘇轍同榜中進士

嘉祐六年蘇軾往赴鳳翔任官,途中再經澠池,獲弟蘇轍(懷澠池寄子瞻兄)詩,即和其詩韻寫了此詩。

     蘇軾自注:「往歲,死於二陵(即崤山,在澠池西),騎至澠池。昔與子瞻應舉,過宿縣中寺內,題老僧奉閑之壁。」

     ps:蘇軾與父、弟並稱「三蘇」,亦同列名為{唐宋古文八大家}。也就是說朝兩個朝代的散文最有名的共有八個人,蘇軾一家人就佔有三個名額。
     
        蘇軾原詩是懷舊,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(由於考中進士,到任),嘉祐元年和隨同兄父住京城應試,又經過這裡,有訪僧留題之事。所以在詩裡寫道:「曾為縣吏,民知否?舊宿憎房壁共題。」
  
       他覺得,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。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,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?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,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?這就是蘇軾詩中的感慨。在蘇軾看來,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,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,偶一駐足雪上,留下印跡,而鴻爪雪化,一切又都不復存在。所以,人生雖然無常,但不應該放棄努力;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,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。事實上,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,又怎能考取進士,實現抱負呢?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,又充滿樂觀向上,這是他人生觀最好的寫照。

        蘇東坡這首詩偈,將人生形容得非常深刻透徹。人生如浮萍,隨水飄浮不知所終;人生也像白雲,飄盪空中,不知何處安住?在動盪的世局下,多少人有國難歸,有家難回,為了功名富貴,找一個安頓,找一個進階,不惜到處追求,甚至移民海外,真是「人生到處知何似?恰似飛鴻踏雪泥」,鴻鵠飛鳥在下雪的泥土上,偶爾留下了爪印,可也只是短暫的一痕,一剎那又飛走了,他哪裡會知道飛到何處去?

         日常生活中,夫妻、父母、子女、朋友的關係就像相逢的旅人,偶然在途中相遇,打個招呼,點個頭,慰問幾句,馬上又要各奔前程人與人間的關係,都像偶然的結合,大限來時,各奔東西,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

          我對這首詩很有感觸,是因為人生就像蘇東坡說的,很像飛鳥在空中飛,要飛東或飛西,充滿不確定性,到處向蜻蜓點水一般,很多變數,就因為如此,所以就隨緣,惜緣,好好珍惜每一個當下吧!

          bye  bye!

鴻飛那復計東西?
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